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走讀基隆河】

圖片取自網路資源


文/蘇之涵
本文刊載於聯合報【青春名人堂】2016-08-19

我想談談基隆河,從一條離家最近的河川開始,在不同的移動速度裡,看見每一個區段的地景變化,理解人們與河川與水資源的關係。

想看看基隆河上游,搭乘南港到平溪線的火車是再適合不過的移動方式。行進在河谷間,長年的雨水和濕氣讓河谷充滿綠意,樹木草石茂密,岩石爬滿青苔,夾帶落葉和土壤的氣味。河道蜿蜒,河床的樣貌原始,常有壺穴或河流沖刷的印記。房屋和聚落則深深淺淺地隱在綠意之間,小小的、低調的。

三貂嶺和侯硐聚落都曾因煤礦發展而盛極一時,運煤橋、礦業博物館是至今稍能窺見那一段過去的線索。平溪線連接三貂嶺車站的鐵道分岔處,有一坐落於鐵道旁的碩仁國小,隨煤礦產業的起落而生,也因煤礦停產而廢校。幾年前,地方文史工作者與社區大學在這裡做了一系列「打造綠光寶盒」計畫,透過藝術改造空間,爬梳地方文史,以新手法重新連結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地方老照片展、煤車改為菜車、地方故事觀景窗,還有以基隆河與人互動為題的藝術設計。一層一層從河與山組成的地景,疊上環境生態、聚落與生計的利用,透過新的素材媒介擾動這個安靜卻充滿故事的小鎮。

進入中下游人口密集的都會區,堤防一律以五十年、百年防洪線高度起跳,架開人與水的距離。牆外的設施,河濱公園、自行車道、籃球場,平日是休閒的好去處,洪汛期就是河水升漲的緩衝地帶,保護著城牆內的人們。如果選擇開車,環東大道、中山高速公路、洲美快速道路的高架路面都可以俯視堤防內外的風景,河道的輪廓與行水區、圓山飯店的古典紅柱、松山機場的班機起降,和絕不會錯過的北投焚化爐,幸好,關渡平原和河邊的紅樹林還保有一些綠意。

騎在堤防內的河濱自行車道,則是愜意的移動速度,沿途的迎風、大佳河濱公園,跨越瑠公圳一路西向社子。有的時候離河面很近,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氣味與景象。經過白色的社子大橋後,便進入另一個傳奇的地方,儘管外頭紛紛擾擾,但數十年的禁限建政策,讓社子長期停留在過去的時光。如果有機會進入巷弄繞一繞,裡頭還有紅瓦厝、菜園與鄉間的緊密感。

然後,我們就要抵達終點了,大河在關渡匯入淡水河。遼闊的交匯口在社子島島頭公園前展開,觀音山、紅樹林濕地環抱,在平穩寬闊的河面底下,夾帶八十六公里長的生活印記,與仰賴河流滋養的大小生命,注入淡水河,流向大海。

然而,河川作為水資源的公共場域,還是要實際地面對用水分配、治水、河川資源使用和汙染問題。工業用水的需求與農業灌溉,孰先孰後?抓不勝抓的砂石開採生意,一車一車換成現金。時有所聞的工業汙水、畜牧廢水排放,趁著夜晚或颱風天偷偷排入河川,造成下游魚群暴斃。還有河道的三面光水泥工程讓原本的生態系統不再,只剩下強勢外來種能存活……

公共事務經常像堤防外的一切,堤防愈築愈高,擋住了淹水的恐懼,但堤防外的事,與我無關的,就先擺在一旁(交給公家單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