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我與黑猩猩:保持距離的愛】




講者:蕭人瑄
(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試驗心理學系碩士,主修黑猩猩行為學,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地點:小小書房
主辦單位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洪佳如紀錄、整理 非逐字稿

─「有時我看著牠,就會忘了牠是黑猩猩。」

人瑄起先對動物行為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曾於CHCI(黑猩猩與人類交流研究所)從事研究,目前在動物園進行黑猩猩相關計畫,提倡用黑猩猩禮儀跟黑猩猩做朋友,今天主要傾向以談話方式和現場聽眾分享與黑猩猩一路以來相處的心路歷程。

人瑄首先問在場聽眾對黑猩猩的印象為何?大家表示其聰明、有力氣,但也有聽眾說其可怕,因電影上都是這麼演的,的確,上半身有人類8~10倍力量,很容易不小心傷到人。

人瑄接著問,黑猩猩是人類的祖先嗎?你覺得這句話對不對?有名聽眾回答不對,黑猩猩跟人類在六百萬年前有共同祖先。是的,黑猩猩並非人類的祖先,而有些人類學家認為,黑猩猩與人類有共同祖先。Ape猿類家族,有長臂猿、紅毛猩猩、大猩猩(大猩猩是素食,被形容是每天走在非常大的沙拉盆裡,鮮少爬樹)、黑猩猩、侏儒黑猩猩(老大為女性)、人類。

為什麼會有手語黑猩猩?為什麼心理學家,想要研究黑猩猩比手語,全出自一顆好奇心,因為兩者之間基因相似度高達98.76%,相似度非常高,所以使科學們們想要探究,黑猩猩會不會人類語言?

Hayes實驗收養Vicki影片看來,可以看見這對夫妻想要嘗試教授小黑猩猩口語英文,在baby Chimp To Speak!這部影片中,在其家庭內,小黑猩猩被視為家人般親近,影片中為採用心理學界所使用改變行為之傳統作法,讓動物做出目標動作,然後馬上給予獎賞。Vicki可以說出papa, mama, up, cup四個字,也發現其語言多半為氣音,另可以在影片中看見牠吹泡泡、打開瓶蓋、對鏡刷牙等動作。這個實驗結果被視為是失敗的,因此有人下結論─「黑猩猩不會人類的語言。」

後來科學發現,黑猩猩與人類在生理上的發聲構造並不相同,人類的舌頭較厚,黑猩猩的軟顎合在一起,與人類嬰兒的構造較為相似,這也是嬰兒為什麼不容易噎到的原因。講話時,母音發音相當重要,發聲時舌頭的形狀會發生很多變化,而舌頭相對較薄的黑猩猩則無法發出母音來。

Gardners實驗】

在看Vicki的錄影帶時,另一對美國心理學家Gardners夫妻發現到,在沒有播放出聲音的狀態下,他們更可以瞭解Vicki所表達的意思,加上牠的手指活動相當靈活,因此,他們懷疑或許並非是黑猩猩不會人類的語言,而是科學家用了不妥當的語言形式,導致錯誤的結論?這個起心動念,開始了華秀計畫,把黑猩猩從小當成小孩子來教育。有人會問是如何訓練黑猩猩使用手語?事實上並沒特別訓練,而是像教孩子說話一般的教華秀手語,如果華秀想要某樣東西,就教牠那個東西的手語,在情境中讓她自然而然地學習手語。

CHCI的黑猩猩所使用的是美式手語 (American Sign Langauge, ASL),每一個字母都有一個對應的手勢,每位CHCI研究所中心的人員,一定要先上手語課,至少上到基礎班,還需要通過「黑猩猩手語」的考試,測試能不能瞭解黑猩猩特定的「口音」。

美國手語從法國引進,台灣的手語則來自日本,所以兩國的手語有所不同。人瑄現場示範如何比美是手語,如果是問句,眉毛要往上挑,因為表情也是手語的一部分。黑猩猩比手語的計畫 (華秀計畫) 約在華秀五歲時結束,在沒有人提示以及適切的情境之下,華秀能夠正確使用約一百多種手語,但牠看得懂更多的手語!

黑猩猩在比手語上有所限制,是因為牠們的大拇指很短、手掌很長,所以無法做相當精細的動作 (例如用手比勝利手勢),所以會自行轉化手勢的比法,也會將過去學過的單字,組合而成新的詞彙。如鳥+肉→火雞,水+鳥→鵝,喝+水果→西瓜,顯示出黑猩猩會自己造字。他們在問問題時,也會像人一樣,把眉毛上揚。

現場播放兩段黑猩猩與人對話的影片,其中包含了許多問句,看黑猩猩如何修飾他所要傳達的意思,而黑猩猩被觀察到會將手語表達修飾得越來越清楚。HUG/LOVE則是一個由黑猩猩自行結合手語HUGLOVE的手勢,多用於自我安慰或安慰他者的情境,當華秀感到害怕時,就會比這項手語,表示給自己安慰,而CHCI的照養員也會用這個手語來使激動的黑猩猩平靜,他們在黑猩猩示威時,會蹲下來 (縮小自己) 並比HUG/LOVE

每天,CHCI都會要給予黑猩猩新東西,如少許零食、鋪稻草、節慶佈置等等,也會把食物貼在牆壁上,貼的很高,讓黑猩猩自己想辦法去取得 (例如使用輪胎、踮腳尖,甚至手拿水管輔助等),以豐富牠們日常行為,同時也提供牠們展現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

【黑猩猩與我們相似的地方】

黑猩猩的壽命與人類差不多。也會使用聲音,但是無法控制發聲 (例如,看見食物時就會不自覺地發出某種聲音),而聲音對黑猩猩來說是項刺激,牠們平時都相當安靜,巨大聲響或呼喊則有可能引起躁動,不過,動物園的黑猩猩好像對遊客的吵雜免疫了一樣。

黑猩猩與人的高度基因相似度,帶給他們許多不幸,因為牠們會受到醫療研究 (動物實驗) 的窺伺。醫藥研究是漸進性的,最常用的是大、小白鼠,但隨著研究進程,所使用的實驗物種會越來越進階,也想儘量選擇跟人類相似度越高的越好,這是非常冗長與昂貴的過程。還好,黑猩猩很貴,各單位也因為預算有限而形成使用上的限制。

此外,醫療實驗會造成黑猩猩身體會越來越「不乾淨」,也就是黑猩猩體內會包含各種病毒、細菌、抗體或藥物,在變得「不乾淨」並失去「可用性」之後,黑猩猩便退休了,並且於往後的數十年都可能要在籠子內度過 (黑猩猩是群居動物,所以長期單獨居住會造成心理上的創傷),。美國有許多收容中心,但其可容納的黑猩猩數量遠不及從實驗室退休下來的數量。

目前可得知,在飼養環境下最老的黑猩猩為82歲,但在人類眷養之下,比較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問題,野外的黑猩猩40~50歲就算高壽了,因為有打鬥、飢餓、感染疾病等許多生活上的嚴峻挑戰。

在日本的摩多動物園,曾設置自動販賣機與回收瓶子機制,黑猩猩可以自己投販賣機買飲料,並且藉由回收空瓶來拿回零錢,再次投販賣機。牠們展現出很強的社會學習能力,只要一隻學會了,其他黑猩猩就都逐漸會了。

黑猩猩是群居動物,有自己特有的社會結構,也像人類一樣具有文化以及文化差異,演講中介紹了黑猩猩的工具使用、肢體動作、狩獵技巧、人類語言能力等。有些人試圖把人跟動物特別區隔開來,對文化傳承這個詞表示反對,但以工具使用 (例如:釣白蟻、敲核果) 來說,黑猩猩的確有文化傳承現象,在有著相同資源的狀況下,有些群體會釣白蟻 (或敲核果),有些則不會。而母猩猩離開群體後,也會將習慣帶進新群體。新行為多半由母猩猩開始,小猩猩則進而從旁學習,公猩猩則最晚學會 (或不學)

文化差異也顯現在肢體動作的表達上,如不同群體有不同的理毛方式;表示「來」的手勢語言,成年公猩猩比與母猩猩對小猩猩比,代表的意義也不一樣。打獵方式有單獨打獵或群體打獵,因某些森林地區樹種非常高,只有一隻打獵效果不彰,則採群體狩獵。肉食,對黑猩猩來說非常珍貴,也是老大身分唯一失靈的時候,如果誰成功打獵到其他動物,就有分配權力。分肉有時也被用來作為結盟的手段,理毛也是。

黑猩猩有解決問題 (邏輯思考) 的能力,牠們會用挑選並整理過後的樹枝釣白蟻,這項技巧並由母親傳給孩子,小猩猩不僅是透過嘗試錯誤來學習,更透過觀察母親的所作所為來習得各項生活技能,此即為文化的傳承。釣白蟻是一項有難度的生活技巧,必須先找尋對的工具 (例如:彈性適中),且拔除樹葉、整理成一枝適於釣白蟻的工具,然後選擇適切的位置,在蟻穴上挖掘一個洞等。不同地方的黑猩猩在對釣白蟻工具上的選擇與整理方式也不同。

在敲核果時,黑猩猩慣用大型工具如木棍與石頭敲核桃,看起來輕而易舉,卻需要練習十年以上。牠們需要不斷變化角度、位置來與以嘗試並熟練,黑猩猩媽媽會以相當慢的動作,在兒女眼前示範握住木棍的合適角度或方式,讓小猩猩觀摩且順利學習正確的握法,然後自己多加練習。

一般黑猩猩族群大小為20~150隻,其中的各個小團體會不定期的離散又聚合。群體中會有一個成年公猩猩群,公猩猩們經過較勁之後,最強壯者成為老大 (alpha male)當母猩猩約11歲,開始紅屁股發情時,就會開始移動到其他群體。由於黑猩猩領域性相當強,如果不小心進入其他群體的範圍,會被視為入侵者而可能會被攻擊致死,唯有紅屁股的外來母猩猩能夠免除被攻擊的命運。

目前野外黑猩猩的棲地因人為活動而碎裂化,使得黑猩猩的群間遷移變得不安全,會有被人類獵殺的可能,已經有觀察指出,有些母猩猩開始留在自己的群體內,但這樣的狀況長久下來會導致群體內的基因衰竭。

在野外,黑猩猩每日行走距離可達3~11km,這種遷移主要是因為覓食關係,動物多半跟著食物走。黑猩猩有很好的記憶力,每年有可能會回到同一棵樹來採果。黑猩猩群體的棲地範圍約在16~27平方公里,相當廣大,臺北市立動物園全園面積大約是1.65km

在成長歷程方面,黑猩猩與人類一樣具有階段性。黑猩猩寶寶會黏在媽媽身邊,五歲左右斷奶,寶寶的屁股會有一撮白毛,臉是肉色的,並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轉黑。5~8歲時,媽媽開始有新寶寶,小猩猩(無論公母)雖仍會待在媽媽身邊,但獨立性增加。8~12歲的公猩猩會開始與成年公黑猩猩群親近,並開始學習猩猩群體的社會結構,也變得較有侵略性。當公猩猩成年後,位階將凌駕於所有母猩猩之上。16~20歲性成熟,也開始建立自身的社會位階,有時候哥哥、弟弟會互相幫忙;如果母猩猩位階較高,兒子位階也容易較高。

母猩猩8~12歲時,會繼續待在媽媽身邊,學習如何照顧寶寶。11左右性成熟,約13~14歲離開群體,加入其他群體並傳宗接代。一隻母猩猩一輩子可生育約4~5個寶寶,每胎之間約差5~6年。在黑猩猩群中,無論公、母猩猩均有自己的位階。

黑猩猩的主食是水果(45~76%),也吃植物(12~45%)、種子(1~11%)、花(1~18%),以及肉(0~5%,包括白蟻、齧齒類、猴子等),每天花6~8小時或醒著的時間的43%~62%在覓食可見覓食是黑猩猩日常生活中的重點活動;動物園會在地上撒葵瓜子,以豐富圈養黑猩猩的日常行為。

【黑猩猩與人類不同的地方】

黑猩猩也有許多與人類不同的地方。相對於人類的腳比手長,黑猩猩的手比腳長,有利於在樹上活動,雙腳也有抓握能力。黑猩猩上半身的力量是人類的8~10倍,成熟黑猩猩的體重可達70~80公斤,也因此,知道如何在樹上移動自如且不至於因為太重而掉下樹來,是黑猩猩在野外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且必須從小練習起。小猩猩在樹上玩,也因此別具意義,雖然長有落下導致死亡的事件,但在玩的過程中能夠學習並瞭解樹枝承受體重的力道,這也反映出,被人養大的黑猩猩是無法返回山林的,因為牠們不善於在樹群間移動,影響了覓食與打獵的效率,也不知道什麼樣的果子與葉子可以吃,這些生存技能,都需要從小跟在媽媽身邊學習。此外,被人養大的黑猩猩,因為較親近人類,在野外也容易被盜獵者殺害。

我們需要了解,在人類社會中,若黑猩猩使人類受傷,錯誤的矛頭都會指向黑猩猩,而不會去討論受傷的人類是否真的無辜(動物會攻擊人類,許多時候是回應人類的挑釁)。曾經看過一些收容所的飼育員,會有短缺手指的狀況,那是黑猩猩造成的,但是飼育員卻依然留在黑猩猩的身邊,照顧著牠們,因為他們知道,這樣的結果並不是黑猩猩的錯。黑猩猩傾向向自己所親近的人類發洩情緒,這點跟人類有些類似(在外受氣,回家發威),因此,越親近黑猩猩的人類也越需要保護自己的安全,照護黑猩猩的第一準則就是先照顧好自己,否則當照護者受傷時,黑猩猩的權益很難在人類社會中站得住腳。

另一項與人類不同的地方,是黑猩猩的表情與肢體動作。黑猩猩也會微笑,牠們的笑是露出下排牙齒,如果如人類的笑容一樣露上排或上下排牙齒時,多半是激動、害怕的狀態。而黑猩猩也會用雙腳站起來走路,但是那是在什麼情況之下會站起來呢?示威的時候,因為站起來會使自己看起來比較大,那時毛也會豎起來,展現威嚇的力道。因此,如果有一個人,帶著大大的微笑直立的向黑猩猩走過去,黑猩猩會做何感想呢?以CHCI(黑猩猩與人類交流研究所,位於美國華盛頓州中部)為例,人們進入與黑猩猩打見面時,都需要彎腰(模擬四肢走路的型態),並使用黑猩猩禮儀,表現出自身是沒有惡意的。

CHCI的建立宗旨,首要並不是為了科學研究,而是要給牠們一個安全溫暖的家。這個研究所的運行理念,是把黑猩猩擺在第一位,如果照護志工當天心情不佳,會被建議不要進去與黑猩猩互動,以免將負面的情緒感染給黑猩猩。CHCI的黑猩猩照顧者需要受三到四個月的訓練,而最後是否能夠成為正式的照護者,則視這些「照護者候選人」是否被黑猩猩接受。

人瑄在CHCI攻讀碩士學位時,有四、五十個人照料著四隻黑猩猩,研究生一週需排15小時做志工,且一年僅有兩週假期。到2013年時,中心內只剩兩隻黑猩猩,社會性稍嫌不夠強,這兩隻黑猩猩後來被轉到加拿大的收容中心,加入該處其他黑猩猩的生活。

目前人瑄在臺北市立動物園執行一個【與黑猩猩做朋友】的研究計畫,採用「黑猩猩禮儀」去到黑猩猩家作客,並且認識了沙麗春、曼麗春、美蘭與莉麗這四隻母猩猩。在做黑猩猩研究前,首先要能夠辨識個體,所以需要找出牠們個別的特徵來 幫助辨識。根據觀察,黑猩猩比較容易跟小孩子產生互動(小孩子並沒有使用黑猩猩禮儀,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黑猩猩玩),而黑猩猩禮儀的角色定位,除了供人類用黑猩猩容易理解的方式表達自身的友善之外,推估也可以縮短人類被黑猩猩認識的時間。在CHCI的另一項禮貌是,人們絕對不能夠在黑猩猩面前吃東西或喝東西,因為牠們無法享用到,而我們認為,這對牠們來說會是一種折磨。

【黑猩猩禮儀】

基本上就是黑猩猩的友善行為─保持馴服、謙卑的態度;手臂前伸,手腕下彎(黑猩猩社會中的打招呼方式之一);上半身前彎放低(模仿四肢走路的態勢);點頭(黑猩猩表示友善的方式之一),以及黑猩猩笑臉。不過,若以動物園的遊客來說,學習這些動作很容易,但是卻無法在短時間內學習到使用這些動作背後的態度,也就是尊重、單方面表達友善、不期待對方有特定回應等。人們在做出黑猩猩禮儀之後,自然會期待黑猩猩有所回應,但跟人類一樣,黑猩猩有時也不想搭理同伴,在這一來一往之中,人們若沒有獲得自身的期待,很可能會對黑猩猩產生負面的印象影響,而這是不樂見的結果,因此在教導遊客黑猩猩禮儀這方面,需要謹慎思考操作方式。

【黑猩猩受到的威脅】

黑猩猩目前已經瀕臨絕種,牠們的故鄉僅在非洲中部,而目前的棲息地是碎裂且小得令人憂慮。人類的活動是造成黑猩猩數量大幅減少的主要原因,除了破壞牠們的棲地並使其大幅縮減,森林砍伐與開路也同時把人及人類的疾病帶進森林,。此外,野味交易(bush meat)更使得人類爭相捕獵黑猩猩,因為其在市面上的流通價錢很高,被視為當今對黑猩猩最大的威脅。在圖片中,可見盜獵者把被獵到並燻烤過後的黑猩猩身體部位藏在引擎蓋中,運出森林,並到市場中轉手販賣,,在層層轉手過程中,商人們也因此獲得很大的利益;盜獵人雖然利潤有限,卻也因為生活壓力而持續捕獵。

這些人類活動嚴重影響黑猩猩的數量,其過程大致如下:因為人口大量增加,所以開墾森林作為農用耕地,以生產糧食,導致黑猩猩族群消失或因失去棲地而遷移;而木材與石油公司開採開路的同時,會發給當地工作人員槍枝,鼓勵打獵以籌措自身的糧食。而黑猩猩有可能在族群遷移時被發現、獵捕;人類的疾病也有可能進入黑猩猩族群而造成感染(如小兒麻痺、甲狀腺腫等),黑猩猩個體則因為無法受到醫治而衰弱甚至死亡。此外,黑猩猩在棲地碎裂話的狀態下,被觀察到母猩猩留在原來的群體內,沒有遷移,長久下來,容易造成基因衰竭的狀況,因為近親交配個體容易表現癮性的缺陷基因,產生生存上的劣勢,也導致群體數量變少。

在獵捕方面,被獵到的小猩猩多半被賣到外國,在走私運送的途中,十隻中只有一隻可以存活,在這樣的系統下,當我們看到一隻小猩猩時,表示背後或許有十條生命殞落。此外,黑猩猩是群居行動,當獵人試圖補列其中一隻時,其他的黑猩猩會過來保護,因此,捕獵一隻黑猩猩也意味著消滅其周圍多隻的黑猩猩夥伴,這也是黑猩猩族群數量迅速下降的原因之一。

都市中的人們或許跟野外的黑猩猩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我們許多的日用品(例如手機中的稀有金屬)都是來自非洲黑猩猩的棲地,而使用者也因此被認為間接地迫害了非洲的黑猩猩(透過開採資源過程中的棲地破壞等),但是人瑄認為,這條長長的消費鏈中間的各類公司,若有不殘害動物的概念,整個產業鏈的程序有許多可以改善,也進而改變黑猩猩受威脅的現況。

最後人瑄朗誦自己的詩作:〈寫坐在戶外活動場的黑猩猩〉

「轉頭向右看去,
是一條寬敞的四線道;
轉頭向左看去,
是一塊開闊的綠草地;
我只是看著,無法靠近,
四周景色如一,四十年只是瞬間。

抬頭向上看去,
是一片無際的天空,
朵朵雲彩向西飄去;
就在非洲叢林冠層,
我與故鄉,
無聲相繫。」

並引《黑猩猩帶給人類的珍貴禮物》(多摩動物園著)書中的一段話:「黑猩猩有牠們的生存之道,希望大家能同理這個自然的道理並給予尊重」,反映出對野生動物的愛,就是要與牠保持適當的距離。人瑄也認為,與其問人類與黑猩猩應該有什麼樣的關係,不如問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樣的人是否對社會、地球與萬物產生利益。有了信念,自然就會有方法。


延伸參考:
【Baby Chimp Learns To Speak!】
【寫坐在室外活動場的黑猩猩】
延伸閱讀:
《猩猩心事:寧姆猩斯基的故事》
《那些黑猩猩教我的事》
《黑猩猩的世界》(DVD)